2023-08-22
重庆北碚缙云山北温泉旅游度假区人文历史
缙云山北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,地处缙云山下,嘉陵江畔,包含了北温泉街道及澄江镇的部分区域,总面积约11.55平方公里。这片土地历史悠久,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定居于此,度假区曾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文物;西周时期属于巴国;秦朝统一六国后,置巴郡江州县;隋唐时代又划入了璧山县;民国中期后归北碚区管辖。在漫长的历史中,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的历史人文印迹。

在重庆使用温泉,是千百年前就留下的传统。

传说数千年前,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在缙云山修道炼丹,合药之水取自于峡谷之口,史称“温汤合药”。取水之口便成温塘峡,所取之水即为北温泉水,故称温泉故里。现在的北温泉日出水量约10000立方米,常年出水水温40°C,而且泉水含氡,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开发利用最早且至今仍在使用的温度之一。

1600年前,南朝刘宋景平元年(公元423年)僧慈应于缙云山下嘉陵江畔发现山谷间有一汪水如碧玉、温良滋润的清泉,遂在此创建温泉寺,开启重庆温泉开发利用的历史。温泉寺是北温泉公园的前身,在明代由真金和尚重建,清代普胜禅师再次修缮,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。


山川秀美、温泉滋润,自然毓秀人文。

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”晚唐时期,李商隐在担任东川节度使的掌书记时,舟过温塘峡,遂登缙云山,下榻杉木园,夜读窗前,耳闻雨声,推窗观看,触景生情,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《夜雨寄北》。

宋代恭州人“巴渝第一状元”冯时行,自号缙云,曾长居于此,著有《缙云文集》43卷,缙云山因此扬名。北宋景德元年,“南国诗人”彭应求出任渠阳(即合川)幕史,曾夜宿温泉寺,并题五律《宿温泉佛寺》诗于寺壁;北宋嘉佑元年,周敦颐前往合川,出任合州通判,乘舟路过温塘峡时,他读此诗,作其序,刻石立于温泉寺中。


有水有路便会有码头,有码头就有了码头的故事。

宋代元丰年间,澄江镇建制,古称“依来镇”,是嘉陵江、涪江、渠江商船必经之地,自古以来商贾云集,人文繁盛,至今还流传“北碚的豆花,土沱的酒,好耍不过澄江口”的老话。

清代初期,嘉陵江畔的金刚碑兴旺成街,这个传说中有金刚力士遗落巨石的地方,彰显了“一条石板路,千年金刚碑”鲜明的历史和地域特色,留存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作为水陆交汇的码头在当时已经陆运密集、船运发达,各种商号、客栈、茶楼、酒肆林立,川剧、评书、划龙舟、放花灯等各种民间活动热闹非凡,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。


抗战时期,第一版联合国地图上中国仅有三座城市:北碚、北京和上海。

近代,这片土地更是风起云涌,一时间龙象辈出。1932年,太虚大师在缙云寺创建汉藏教理院,从这里诞生的“人间佛教”掀开了佛教中国化的新篇章,为中国佛教的世界性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抗战时期,北碚成为陪都重庆的迁建区,大量机构、学校进驻北碚,无数文人、政治家、军人都在这片土地传下佳话。中国船王卢作孚、石油大亨孙越崎、国学大师梁漱溟、国术大师张之江、近代书圣于右任在此长住……很多文人雅士也寓居于此,如翁文灏、谬崇群、顾颉刚、翦伯赞、傅抱石、吴宓、谢无量、孙伏圆、陈子展、熊十力、陈亚三、周谷城等,老舍、梁实秋、郭沫若、柳亚子、田汉、曹禺更是这里的常客。

除了脍炙人口的诗集文章外,留存至今的还有珍贵的非遗文化。

创始于清朝末年的北泉手工面,起初是因为一群和尚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,尝试制作的手工面。不久后,为了替庙里换些钱财,和尚们将这种手工面推向市面,没想到大受欢迎。北泉手工面流传至今,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。

北泉板凳龙系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流传的民间的艺术形式,板凳龙所有的一招一式都是农民们自编自排的,道具是乡亲们吃饭时用的长凳,板凳挥舞起来像一条龙一样,翻江倒海吞云吐雾。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。

叶脉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手艺,利用树叶优美的外形和自然肌理,将人物、山水、花鸟利用水中的画笔绘制于树叶上,完美融合在一起,轻薄纤巧,似雾如纱,于经脉断续间自成其风骨,是文人雅客珍藏、赠友之佳品也。

温泉寺旁,有朱总司令亲笔题名的兰草园;缙云山上,有小平同志种下小平松的小平旧居;澄江镇里,有曾救助疗养过伤残军人的美龄堂……度假区的山水被历史所铭记,度假区的文化被世人所传颂。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缙云山北温泉度假区在等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