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5-06
“阅”在缙云丨夜话“巴山夜雨”


作者:任 猛


阳春三月,万物复苏、草长莺飞,每当晚上看到或听到窗外那如丝如缕、淅零淅留的蒙蒙细雨,悄无声息地滋润大地,默默无闻地驱散喧哗,心中就有一种特别空灵、特别湿润、特别爽洁的感觉,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富有诗情画意的“巴山夜雨”。有时,甚至想穿越到晚唐时代,与李商隐夜话“巴山夜雨”。


“巴山夜雨”之所以传颂古今、深入人心,主要源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。公元851年,李商隐从徐州出发,沿江北上赴梓州上任途中,曾游览奇峰耸立、风光旖旎的缙云山。夜幕降临后,那淅淅沥沥的夜雨、星星点点的渔火、雨打芭蕉的天籁,让李商隐思绪万千、辗转难眠,提笔写下了脍炙人口、流传千古的绝句: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


其实,诗中的“巴山”并非人们想像中的大巴山,而是位于重庆北碚嘉陵江畔的缙云山。缙云山古名巴山,据南宋祝穆的《方舆胜览》记载:“巴山,在巴县西南百二十里,其山高耸,上有白水,相传黄帝于此山合神丹。”明代曹学佺在《蜀中名胜记》中记载:“缙云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,其山高耸,多林木,下有温泉,分东西流。《方舆胜览》即谓之巴山矣。”因此山常年白云缭绕,似雾非雾,似烟非烟,早晚霞云姹紫嫣红,古人称“赤多白少为缙”,故名缙云山。又传轩辕黄帝在此炼丹,丹成之时有非红非紫之云出现,遂名缙云。

缙云山面积约76平方公里,海拔350米至951米,其风景秀丽,植物资源丰富,素有“北有缙云、南有石笋”之美誉。缙云山历来是文人墨客游历吟诵之地,唐代诗人陈玉白、王维、杜甫、李商隐等,北宋宰相丁谓、理学家周敦颐,南宋状元冯时行,清康熙大学士张鹏翮,以及抗战时期的黄炎培、梁漱溟、林森、冯玉祥、老舍、田汉、夏衍等社会名流,均在此留下佳作。缙云山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4A级旅游景区,“缙岭云霞”更是“巴渝十二景”之一。


夜雨,一般是指晚上八点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点之前所下的雨。就全国而言,四川盆地夜雨最多,其他地方的夜雨频次、雨量及影响范围都不如四川盆地。而四川盆地的夜雨又以北碚与峨眉山最为典型。据《十万个为什么》介绍:“根据气象观测统计,四川盆地的北碚(在重庆北面),平均一年中,夜雨占全年降雨次数的61%,春季尤多,夜雨占70%。”每年的春、秋季节,北碚基本上都是阴雨霏霏,绵延不断,夜间更甚。据《重庆市北碚区志》等相关资料显示,北碚的夜雨量及天数,高于巴蜀各地,因而久负盛名。

北碚夜雨较多的原因,主要是北碚位于四川盆地之内,其周边大山较多,又形成了一个小盆地。由于空气潮湿,天空多云,云层遮住了部分太阳辐射,白天云层之下气温不易升高,对流难以生成。到了夜间,云层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,再以逆辐射方式把热量传到地面,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,使夜间云下气温不致过低。因云层上面辐射散热,夜间温度降低较快,导致云层上冷下暖温差明显。下层暖湿空气逐渐上升,把水蒸气带到上层冷却凝结,使云层加厚。与此同时,云中对流扰动增强,云中水滴不断变大,当水滴增大到上升气流难以托住之时,就出现了降雨现象,从而产生了夜雨。


综上所述,“巴山夜雨”真正起源于北碚,因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而闻名。只不过,四川盆地夜雨较多,大巴山脉又位于四川、陕西、湖北三省交界地区,东西绵延500多公里,是为千里巴山,又简称巴山。所以,现在“巴山夜雨”通常泛指夜雨较多的西南山地。但部分本地人仍然将“巴山夜雨”视为北碚正宗,有人曾作联:山城雾,雾茫茫,茫茫晨雾锁寒江;巴山雨,雨绵绵,绵绵夜雨润温泉。


近年来,北碚对缙云山进行了全方位、全维度的重点保护和生态修复,使其焕发出无穷生机与活力。


现在的缙云山植被丰茂,翠竹成林,古木参天,生机盎然。庙、寺、塔、亭隐约可见,峰、寨、洞、壁气象万千。登高远眺,云浪滔滔;文物点缀,古意悠悠,可谓“山如碧玉水如黛,云在青天月在松”。缙云山已成为北碚乃至重庆的一张名片,其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,而“巴山夜雨”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象,也必将传承久远、万古不衰。